”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220号)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登记备案的代表本行业、本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最高科技奖励,奖励在我国电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新品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电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速电源科技技术事业的发展。
评奖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以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推荐申报制度,严格评选条件和程序,严格杜绝以各种形式向评奖单位收取费用,评审结果如实反映我国电源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电源科技奖已于2011-2023年成功评选九届(2020年起调整为每年评选一次),共计获奖项目148个,获奖人876名。
设立奖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优秀产品创新奖、青年奖、杰出贡献奖。
根据《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的规定,经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2023年“第九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获奖项目22项,其中特等奖项目2项,一等奖项目4项,二等奖项目9项,优秀产品创新奖7项;获奖个人6人,其中杰出贡献奖2人,青年奖4人。
杰出贡献奖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李立浧院士是我国电网工程、直流输电专家。长期从事电网工程建设和电力系统技术、直流输电技术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的研究,主持研发我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主持建设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鉴于李院士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与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李立浧院士第九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
-
浙江大学
徐德鸿教授长期从事电源技术和重大工程电源装备研究开发,提出了齐边沿脉宽调制软开关变换理论,解决了软开关三相功率变换的国际难题;首创超级不间断电源概念,大幅提升了供电电源系统的可靠性;研制了高性能兆瓦级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大容量不间断电源的自主自控。鉴于徐德鸿教授为我国电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所做出突出贡献,特授予徐德鸿教授第九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
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
特等奖
一等奖
-
主要完成人:耿华、何秀强、周宏林、杨耕、肖帅、马少康
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项目建立了新能源发电装备暂态稳定理论,攻克了电网故障工况下新能源装备故障穿越能力不清、暂态稳定机理不明、暂态致稳控制缺失等科学难题,为保障新能源装备暂态稳定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
主要完成人:林磊,何震,路茂增,朱建行,陈宇,范声芳,张凯,林艺哲,徐克成,胡家兵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针对直流故障导致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暂态应力严重超标、难以生存的难题,本项目揭示了直流故障下暂态应力的演化机理,提出了计及能量均衡的直流故障穿越方法,实现了MMC暂态应力的有效抑制并兼顾了故障期间换流器的连续运行,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故障保护奠定了基础。
-
主要完成人:宋文胜、王琛琛、葛兴来、杨宁、周明磊、刘海涛、徐从谦、麻宸伟、曹虎、陈健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本项目突破了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关键参数匹配优化设计与低开关频率下高性能控制难题,攻克了多因素制约下的牵引变流器设计、研发、性能验证与优化等关键技术。
-
主要完成人:何晋伟,李子欣,赵聪,高范强
主要完成单位: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本项目以“电路结构模块化、控制架构分布化、运行模式多样化”为核心研究思路,历时十年攻关,取得了新能源变换器集群协同电网支撑和多场景高效复用技术的重要突破,创新成果集成应用于新能源工业电网、柔性直流输电、大规模工业储能等多个重要领域。
二等奖
-
主要完成人:马皓、张欣、戴计生、孙义、耿攀、许飞、刘雪琪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针对电力电子系统“器件-设备-系统”多层级故障,提出了复杂工况下基于多维特征信息提取和匹配技术的故障检测方案、混杂故障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模混合驱动故障诊断技术、非线性耦合下基于自适应故障重构控制和拓扑复用理论的故障容错策略。
-
主要完成人:张建文、董晓峰、周剑桥、蔡旭、霍群海、施刚、杨晨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新型源荷多元接入、线路走径复杂多变、设备分布点多面广的低压城市配电网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纳和高品质用户供电需求,提出了柔性互联装备的高效可靠模块化并联设计技术、柔性互联集群多端协同调控技术和广域柔性互联系统韧性提升和主动运维技术,研制了适配多端口差异化容量配置的系列化柔性互联装置产品及广域配电网格边缘代理系统,打造了城市低压配电柔性互联技术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
主要完成人:刘明义、 张斌、李睿 、宋太纪、张建府、李春晓 、成前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华能烟台新能源有限公司
本项目开发了高安全精细化控制的智能分散式储能系统,彻底解决了电池簇并联环流问题,实现了储能电池精细化能量管控,结合预诊断技术、构网型储能变流器设计和电池管理-PCS控制-系统能量管理为一体的精细化控制,进一步提升了分散式储能系统的系统安全性、电网友好性和运行效率。
-
主要完成人:金玉琪、陈骞、项中明、管敏渊、唐爱红、徐华、吴俊健
主要完成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为灵活、高效、经济地解决断面潮流超限问题、突破电网供电瓶颈,项目发明了小型化、低成本、高灵活度的直串式潮流控制器拓扑,突破了自冷相变高效散热技术,建立了自取能冗余供电和雷电保护方法,构建了动态自适应主动重构的协调控制保护体系。
-
主要完成人:李奇,陈维荣,王天宏,韩莹,尹良震,邱宜彬,李诗涵
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大功率多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协调控制和服役性能保障方法为氢能轨道机车的稳定、高效和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
主要完成人:王懿杰,管乐诗,高珊珊,徐殿国
主要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围绕高性能谐振变换系统基础理论展开研究,解决了拓扑构建策略、效率提升方法、元件优化设计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
主要完成人:曲小慧,董政,吴昊,李晓璐,刘青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山东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揭示了LED照明系统可靠性评估物理机制,建立了高效驱动拓扑衍生理论,提出了基于电力电子手段的LED光色控制方法。
-
主要完成人:张晓光,王要强,安群涛,梅杨,赵克,侯本帅,何一康
主要完成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大学
解决了多约束条件下电机驱动系统控制自由度受限、扰动抑制效果不佳及鲁棒控制方法不足等问题,实现了系统综合控制性能提升。
-
主要完成人:张国强,丁大尉,王奇维,王高林,徐殿国
主要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项目致力于高品质永磁电机驱动系统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着力解决复杂工况下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品质提升的高精度模型参数辨识、高可靠性无传感器控制、长寿命无电解电容驱动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复杂工况下高品质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
优秀产品创新奖
-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PRE20系列双向可编程交流电源是一款基于全SIC器件高功率密度的具有双向回馈功能的源载一体产品。
-
主要完成单位: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台达1.5kW大功率LED驱动电源主要应用于球场灯,具有超低的电流纹波,调光平滑和调光范围广的特点,同时业界同类产品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多项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合康新能变频技术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HCA系列高性能高压变频器具有极致精简的单板控制平台架构和极高的功率密度设计,包含了高速串行光纤通讯、容错调制、单元旁路、同步投切、飞车启动、低电压穿越、主从控制、低杂感直流母排、宽电压范围输入的辅助电源、可调节的IGBT退饱和检测电路、数字化云平台的远程运维、故障诊断和预测等多项关键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本产品为工业及安检用X射线源,采用高效智能化散热设计和智能化散热控制技术,实现了产品体积小型化、高功率密度、持续长时间工作等目标,产品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泛,打破了国外进口产品在中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
-
主要完成单位: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小米澎湃P2充电芯片与澎湃G1电池管理芯片,双芯合力构建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助力小米13 Ultra实现90W有线秒充和50W Pro无线秒充,分别能够在34分钟和49分钟将5000mAh电池充至100%。
-
主要完成单位: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科华WiseMDC智慧液冷模块化数据中心,创新性地采用冷板式液冷技术,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高集成高标准设计,一模块一DC,将数据中心的完整功能融合于一体,以更高效的散热系统满足高功率密度场景需求,整体实现PUE<1.20的性能提升,可打造更节能、更智能、更静音的绿色数据中心。
-
主要完成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亮点:本产品提出了新型软开关BUCK+反向全桥拓扑,在宽输入电压、宽负载电流范围内实现高效DC/DC转换,效率97.7%,功率密度524W/in3,产品的效率及功率密度指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单电源输出功率1500W,可多模块错相并联,满足更大功率需求;同时基于优化的磁件设计、软开关功率变换,实现了较好的EMI特性。
青年奖
杰出青年奖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个人亮点:专注于电池储能功率变换技术研究和推广,他攻克了电力电子化电池单元拓扑与安全管控技术、高压直挂储能拓扑与控制技术,大幅提升了电池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
优秀青年奖
-
华中科技大学
个人亮点: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封装集成技术研究,从宽禁带半导体封装-电路-系统三个层级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在航空航天、舰船、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应用。
-
-
河北工业大学
个人亮点:在电力电子先进传感、电力电子系统可靠性等方向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工作。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个人亮点:致力于中高压大容量电能变换技术研究,将电力电子模块进行灵活组合与智能控制,突破传统变换器在电压和功率等级、转换效率、控制性能等方面的局限。
-
历届获奖名单
第十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
第十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预计于2024年4月接受推荐申报,具体请关注学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