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5/14 10:58:31 | 浏览量:1037 |
吴红飞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个人亮点
致力于航空航天电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多端口功率变换方法、宽电压/超宽电压范围功率变换与调节技术、高密度/轻量化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应用于空间站等多个重大科技工程。
个人简介
吴红飞,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6月和2013年3月分别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学位,而后留校任教至今。2012年6月至8月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5年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交流访问,2017年至201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中心(CPES)公派访问,2018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受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长空学者”,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
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中国电源学会英文会刊CPSS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以及电工技术学报专刊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曾担任《电源学报》、《电工电能新技术》专刊特邀主编,在国际会议组织Special Session 多次,IEEE ECCE-Asia2020组委会成员、Publicity Committee Chair。
致力于航空航天电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多端口功率变换理论与关键技术、宽电压/超宽电压范围功率变换与调节技术、高密度/轻量化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成绩,成果应用于空间站货运飞船电源系统、空间电推进系统、多型号卫星载荷电源系统、航天器大功率PCU、机载雷达等多个航空航天型号项目,转化应用于蓄电池化成充放电装备、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系列产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3项、航天基金4项,以及空间站、探月工程科技攻关课题等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0余项。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7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3000多次;第一作者出版专著《三端口直流变换器》;已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转让2项)。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工信部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2017年,排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排1)、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排1)。获得IEEE IAS PEDCC Will Portnoy Award (1st Prize Paper Award)、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优秀学术论文奖5篇。
指导2位硕士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本科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合作指导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代表队获得中国电源学会GaN Systems杯高效电力电子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入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