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电源学会
王来利——2022年电源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日期:2022/6/24 8:37:36 浏览量:2918 分享: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决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按照总体安排,中国电源学会遴选发布了本学科“最美科技工作者”。共有4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了2022年电源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学会撰写整理了4位人选的优秀事迹材料,在电源领域开启集中学习宣传,旨在引导和激励广大电源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行业发展提升和服务国家需求贡献智慧力量。

王来利.jpg

王来利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王来利,教授,博导,201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加拿大皇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3年7月被皇后大学特聘为研究员,2014年1月起,进入全球最大的电子元件制造商之一胜美达科技,应用最新的集成技术开发高功率密度变换器,2017年3月全职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

个人亮点

解决了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封装集成关键问题,突破了限制宽禁带半导体优异特性发挥的技术瓶颈,促进了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应用。

主要事迹

王来利主持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军委科技委重点基础研究课题等5项国家级项目,突破了限制宽禁带半导体优异特性的封装集成瓶颈,推进了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变换器封装集成关键技术国产自主可控与产业化,在本领域主要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85篇(SCI收录论文70篇,EI收录论文115篇),获得本领域权威期刊与会议最佳/优秀论文奖8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长期项目、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第一完成人)、陕西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电源学会杰出青年奖、中国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陕西省最美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在IEEE电力电子学会等5个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分支机构担任主席(主任)、副主席(副主任)职务,在4个电力电子领域重要期刊担任副主编,受邀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15次,发起了首次IEEE亚洲宽禁带器件与应用国际会议(WiPDA-Asia),组织国际国内重要会议10次。

功率半导体器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卡脖子”问题。目前,全球正处于从硅器件向宽禁带器件过渡的重要阶段。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相对于硅半导体具有显著特性优势,将带来一次新的电能变换技术革命。王来利心系国家功率半导体产业,希望为我国半导体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在2017年毅然舍弃所在跨国公司的优厚待遇与职位,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回国后的王来利夜以继日地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宽禁带器件高电热应力形成机理、器件电热应力调控理论与方法、变换器功能集成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逐步攻克宽禁带半导体器件高频、高压、高温、高可靠封装集成关键技术,已经申请了上百项发明专利。 

重要贡献

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王来利积极联合产业发展各环节的合作伙伴,挖掘行业资源,力求快速推进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化。首先,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联合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西安龙腾半导体、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等产业化单位共建了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与此同时,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器件制备与封装超净实验室,为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封装开发建立完备的硬件平台。其次,在研究团队及硬件平台支撑的基础上,基于“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以垂直整合布局为特色,以跨学科组合创新为动力”的理念,组建了高校与企业的大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并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建设“大功率半导体封装与模块化集成”研究平台。最后,王来利教授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带领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将团队研究成果快速落地,推动宽禁带器件关键技术国产自主可控与大规模产业化,促进宽禁带器件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大规模应用。

头条
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