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电源学会
2025年电源云讲坛第9期(总第52期):兆赫兹功率变换技术

发布日期:2025/9/23 9:22:44 浏览量:435 分享:

各有关单位:

为助力会员企业技术交流和产品创新,学会于2020年推出线上交流活动-“电源云讲坛”,共计举办50期,超过九万人次参与,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及认可。为持续助力会员单位和行业企业创新发展,2025年学会将继续举办电源云讲坛活动,年内计划组织10期。

电源云讲坛系列活动采用网络会议研讨+在线直播的形式,邀请各领域优秀专家和会员企业,就广大会员关心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进行讲座报告,同时邀请资深专家与企业代表就相关专题进行互动研讨。欢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参加。

2025年电源云讲坛第9期具体安排如下:


一、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电源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电源学会消费电子与照明电源专业委员会

二、 活动主题

兆赫兹功率变换技术

三、 活动时间

9月27日9:00-12:00

四、 本期焦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变得功能更强、功率密度更高,这也对功率变换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宽禁带器件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系统工作频率达到兆赫兹甚至几十兆赫兹成为可能,这也为消费电子功率变换系统提供了解决其功率密度提升的完美方案。本次云讲坛特邀在兆赫兹功率变换领域耕耘多年且取得重要成果的高校教师,以及在消费电子工业领域产品研发方面获得较大突破的工业界专家,介绍其研究和研发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我国消费电子功率变换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抛砖引玉,以促进该领域的创新工作。

五、 活动内容

· 专题报告

· 互动嘉宾研讨点评

· 自由交流、答疑

六、 主持人、互动嘉宾

(一) 主持人

王懿杰 教授

中国电源学会消费电子与照明电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 特邀专家

吴新科 教授 中国电源学会消费电子与照明电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

吴红飞 教授 中国电源学会消费电子与照明电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澄斌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张哲 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

七、 专题报告

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

傅旻帆 研究员、长聘副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面向高频高功率密度电源应用的颗粒化功率变换与磁集成

王平 终身教轨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兆赫兹多功率磁件集成技术研究

刘越 博士后研究员

香港城市大学

八、 参会方式 

(一) 腾讯会议参会

1. 通过腾讯会议参加,可与特邀专家进行互动研讨。为保证互动交流效果,参会名额限300人,报满即止。会员单位享有优先参会权。

2. 点击链接或输入会议号进行报名,审核通过后可在当天进入腾讯会议室。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1WI8iwfidcUQ

腾讯会议号:#腾讯会议:845-149-489

腾讯会议报名及参会.png


(二)微信视频号直播

微信视频号“中国电源学会”同步直播,点击预约观看。

视频号.png

(三)抖音、b站直播

抖音或b站搜索“中国电源学会”点击关注。

九、 联系方式

中国电源学会 会员会展部

联系电话:022-82198662



中国电源学会

2025年9月23日


欢迎广大电源企业加入中国电源学会,与海内外同行、上下游企业、专家学者交流与学习,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力。学会将与会员企业一路同行,为促进我国电源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点击了解详情


附件:专题报告介绍

新一代脑机接口无线快充系统

傅旻帆.png

傅旻帆 研究员、长聘副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报告概要: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系统功耗的快速增长对供电技术提出了全新挑战。植入式BCI的无线充电系统不仅需要支撑复杂算法运算与实时神经信号处理的能量需求,更需要满足BCI对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严苛要求。以Neuralink为代表的侵入式BCI已采用MHz自研充电芯片,而国内现有BCI仍采用通用IC进行系统集成,功率普遍低于200 mW,这一技术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在高端BCI医疗设备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本研究针对高通量脑机接口供能瓶颈,提出一种基于钛壳开窗与陶瓷密封复合封装、兆赫兹级高频电路及涡流抑制技术的无线快充系统。实现了800mW传输功率、仅0.7℃温升的关键突破,支持1024通道脑机长续航稳定工作,具有高安全性、低损耗与强稳定性,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填补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报告人介绍:傅旻帆,上海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东方学者、科技扬帆英才、明珠菁英人才。2010年,2013年及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取得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导师:马澄斌,IEEE Fellow);2016年至201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李泽元院士)。他目前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微波射频领域的相关研究,累计发表IEEE论文180余篇,其中IEEE Trans(一作/通讯)44篇,被引超3800次,自2019年起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8项,美国专利1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秀结题)、面上项目、国家实验室项目(科技部专项)、教育部项目、上海市项目等纵向课题6项,企业横向课题4项,累计主持经费1100万元;2024年获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傅教授是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重点课程负责人,多次获省级教学竞赛奖,他亦是B站学科Up主,课程视频播放超450万次,《电力电子》课程全站综合排名前二,其主编的教材《高频电力电子学》即将出版。


面向高频高功率密度电源应用的颗粒化功率变换与磁集成

王平.png

王平 终身教轨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概要:高频电力电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利用高频化减少元件尺寸、提升功率密度和改善控制性能,在现代电力系统与电子设备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随着宽禁带器件的快速普及,电力电子的高频化进程显著加快,但也带来了拓扑架构、磁器件、驱动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高频小型化的同时兼顾高效率,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次报告将介绍一种面向高频高功率密度电源的解决方案:颗粒化功率变换与磁集成。通过颗粒化电源转换架构和磁集成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半导体器件的进步和无源元件的扩展规律,从而最小化功率转换应力并最大化无源元件的利用率。我们将系统地讨论了一种磁集成方式:利用矩阵耦合将多个离散磁元件合并为单一磁元件。我们量化了矩阵磁耦合在减小磁元件体积和电流纹波以及提高暂态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并实验验证了耦合结构的有效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实现了5.6倍磁元件体积的缩小和8.5倍暂态速度的提高。

报告人介绍:王平,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平博士于2017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202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算力芯片电源设计、高频高功率密度电力电子变换器、磁集成的建模与设计,以及其在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兴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曾获2024年IEEE PELS PhD Thesis Talk Award (P3 Talk),2020年和2021年两次获得IEEE TPEL优秀论文奖,2019年和2021年两次获得IEEE ECCE最佳学生项目竞赛一等奖,2022年IEEE APEC杰出报告奖,以及2019年普林斯顿大学创新论坛一等奖。


兆赫兹多功率磁件集成技术研究

刘越.jpg

刘越 博士后研究员

香港城市大学

报告概要:磁性元件是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基本元件,是实现能量存储、滤波、电压隔离和电压转换等功能的关键部件。功率磁性元件的体积和损耗直接决定了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实现磁性元件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随着宽禁带器件的发展,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不断提高,达到数百kHz甚至MHz,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磁性元件的结构和实现方式。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多功率磁元件的集成技术,分别介绍针对电感、变压器、电感变压器等不同磁元件的集成方法。此外,在上述集成方法的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对功率磁元件的集成方法进行了扩展和衍生,旨在帮助相关研究人员理清各种集成方法背后的本质联系。

报告人介绍:刘越,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于2019、202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获电气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专注于高频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3篇(一作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IEEE Tran. Power Electronics 2023年度Prize Letter Award以及多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电源学报》2024年度优秀审稿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同时主持南航跨学科创新基金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及国防项目。曾在IEEE CIEEC作Tutorial报告,并担任IEEE PEDG、EENES等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


头条
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