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27 9:17:55 | 浏览量:1107 |
2023年12月23日9:00-12:00,由中国电源学会策划推出的“纪念中国电源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会员服务系列活动:2023年电源云讲坛(第9期)”成功举办。本次电源云讲坛围绕电气化交通中的电磁干扰与电磁共生专题,采取网络会议研讨+在线直播的形式,共有来自电源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4600余人参与。
本期云讲坛特邀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刘进军教授和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李虹教授发表开幕致辞。专题报告环节由深圳大学刘艺涛副教授主持会议,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交通大学李虹教授主持,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张波教授、美国三菱电机研究实验室高级首席研究科学家刘德红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裴雪军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陈文洁教授为圆桌论坛特邀嘉宾。
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刘进军教授发表致辞
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李虹教授发表致辞
电磁兼容性是电力电子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是现代电力电子设备实现高效、高频、大容量与高功率密度的关键技术约束和有力保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交通系统效率和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电气化轨道交通系统正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在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电磁问题,特别是电磁兼容与电磁共生。为了展现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与电磁兼容性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本期云讲坛特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支永健正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崔晗教授、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毛圣华总工程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李玉琢博士做了专题报告。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支永健正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轨道交通电磁兼容技术研究进展及挑战”的工业报告。报告首先从电磁兼容三要素角度介绍轨道交通的构成,基于轨道交通干扰源越来越强、传播路径越来越复杂和敏感设备抗扰度越来越低的发展特点阐述了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中车株洲所十五年来的电磁兼容实践和取得的成果;最后介绍了新器件、新材料、新算法等变流器新技术发展给轨道交通电磁兼容设计带来的挑战。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支永健正高级工程师做报告
天津大学崔晗教授做了题为“EMI滤波器集成的电源模块设计”的技术报告。介绍了宽禁带半导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更高的开关频率与更高的功率密度对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从宽禁带器件特性入手,详细分析了电源模块的封装设计对于电磁兼容特性的影响,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滤波器集成技术来有效抑制噪声传播。相比于传统的外接滤波器设计,采用集成EMI滤波器的电源模块具有更优越的电磁兼容性能。
天津大学崔晗教授做报告
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毛圣华总工程师做了题为“软磁材料在电磁兼容领域应用探讨”的工业报告。本报告深入探讨了软磁材料在电磁兼容领域的应用,通过介绍材料属性-物理功能-电路应用之间的物理关联,解释了磁导率、插入损耗、饱和特性的机理,以期帮助电磁兼容技术人员了解软磁材料在传导与辐射中的应用及提供选型参考。
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毛圣华总工程师做报告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李玉琢博士做了题为“AI技术助力电气工程创新研究”的技术报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本次演讲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和基于检索的增强生成(RAG)技术,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报告展示了AI如何协助处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利和报告,并且如何通过自建或利用现有的AI数据库来克服大语言模型幻觉和偏差,实现知识管理和高效检索,进而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李玉琢博士做报告
圆桌论坛及自由讨论环节,特邀嘉宾就电气化交通中的电磁干扰与电磁共生专题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轮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重点探讨了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和高频化对电磁干扰设计带来的影响以及电磁兼容正向设计的难点与方向,来自腾讯会议的参会代表和微信视频号观众就报告内容和圆桌论坛的讨论内容向各位专家提问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
圆桌论坛及自由讨论环节
“中国电源学会电源云讲坛”系列活动,自2020年推出以来,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及认可。云讲坛内容上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选择企业关注的热点、痛点技术话题,解决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升级方面的实际问题、难题,切实助力会员单位和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根据会员企业需求定期举行。同时在接下来工作中,中国电源学会将不断了解广大会员的最新需求,适时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会员服务,希望能够与广大会员一道,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推动电源行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