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6/6 15:08:52 | 浏览量:1824 |
各有关单位:
为助力会员企业技术交流和产品创新,学会于2020年推出线上交流活动-“电源云讲坛”,共计举办36期,超过三万人次参与,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及认可。为持续助力会员单位和行业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学会将继续举办电源云讲坛活动,年内计划组织10期。
电源云讲坛系列活动采用网络会议研讨+在线直播的形式,邀请各领域优秀专家和会员企业,就广大会员关心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进行讲座报告,同时邀请资深专家与企业代表就相关专题进行互动研讨。欢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参加。
2024年电源云讲坛第4期具体安排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电源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二、活动主题
新能源发电构网技术及应用
三、活动时间
6月15日 9:00-12:00
四、本期焦点
在高渗透率新能源发电系统中,传统的跟网型并网控制技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并掀起了有利于高渗透率新能源发电稳定运行的构网型控制技术研究热潮。这一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持续推进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有助于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给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其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本次会议拟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者以及企业专家作嘉宾演讲与讲坛交流,就新能源发电构网技术应用的前沿研究和工程案例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分析当前技术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促进产学研用的协同交流与合作,推动新能源发电构网技术在未来的广泛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活动内容
· 专题报告
· 互动嘉宾研讨点评
· 自由交流、答疑
六、主持人、互动嘉宾
(一)主持人
张兴 教授
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合肥工业大学
(二)特邀专家
谢小荣 教授 清华大学
胡家兵 教授 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
赵 为 高级副总裁/研究员 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理事长单位)
秦世耀 教授级高工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七、专题报告
构网型机组并网特性及实测
刘辉 副院长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电子并网系统的频域稳定判据及其置信度问题探讨
辛焕海 电机系主任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新能源构网型变流器技术标准与发展趋势
王雄飞 教授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 Royal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
八、参会方式
(一)腾讯会议参会
1. 通过腾讯会议参加,可与特邀专家进行互动研讨。为保证互动交流效果,参会名额限300人,报满即止。会员单位享有优先参会权。
2. 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行报名,审核通过后可在当天进入腾讯会议室。
https://meeting.tencent.com/dw/K97cupxUaUIa
(二)微信视频号直播
微信视频号“中国电源学会”同步直播,扫码预约观看。
九、联系方式
中国电源学会 会员会展部
联系电话:022-82198662
中国电源学会
2024年6月6日
欢迎广大电源企业加入中国电源学会,与海内外同行、上下游企业、专家学者交流与学习,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力。学会将与会员企业一路同行,为促进我国电源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点击了解详情
构网型机组并网特性及实测
刘辉 副院长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报告概要:简要介绍构网型技术的发展过程、团队开展的相关工作在其中的定位;面向大电网主动支撑需求的构网型变流器控制策略与并网特性;构网型变流器实验室测试验证;构网型技术未来发展技术需求。
报告人介绍: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冀北电科院副院长,“风光储并网运行与实证技术”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主任,国家电网公司“大规模新能源主动支撑控制技术科技攻关团队”带头人,北京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领军人。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编写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6项,获得专利授权9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牵头获得中国专利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荣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和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辛焕海 电机系主任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报告概要:揭示机理和选择分析方法是电力系统稳定研究中的重要工作,但所揭示出的稳定机理是否可信、分析方法是否合理依靠主观判断,缺乏定量评估方法。为此,聚焦电力系统在平衡点邻域的动态特性,剖析电力电子并网系统的主要矛盾定位与稳定模式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频域稳定判据及其导出机理的置信度问题;进一步,从系统鲁棒性视角,提出主要矛盾的辨识方法和稳定判据的置信度评估方法;最后,针对线性化系统,探讨频域分析方法的选择及物理机理的认知问题的数学基础。
报告人介绍:主要从事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SCI/EI论文2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任3本期刊编委、5次特邀主编;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一等奖1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IEEE PES会议最佳论文奖4次和中国科协百篇优秀论文奖1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受国家优青基金资助。
王雄飞 教授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 Royal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
报告概要:The global movement towards achieving a net-zero energy system is accelerating the uptake of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shift towards electrifying various energy consumption.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in electrical grid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massive use of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s in this energy transition. Unlike synchronous generators, the dynamics of power converters are highly programmable, depending on their control algorithms, and they often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cross varying timescales. This interaction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power systems. Recently, grid-forming converters emerge a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address stability issues in modern converter-based electrical grids. Across the globe, power system operator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updating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grid-forming technologies. This talk will provid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atest grid-forming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delving in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system integration of grid-forming converters.
报告人介绍:王雄飞,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丹麦奥尔堡大学兼职教授,IEEE Fellow。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系统交叉领域的研究,多项成果和专利用于新能源发电、构网型储能系统、柔性交直流输电装备,参与制定英国电网构网型变流器标准实施细则(Best Practice Guide)。先后获得IEEE期刊与会议论文奖10 项,2018年IEEE电力电子学会 Richard M. Bass杰出青年电力电子工程师奖,2019年IEEE电力电子协会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成就奖,2022年日本Isao Takahashi电力电子奖,2019-2021年入选科瑞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