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电源学会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 助力电磁兼容突破——2024年电源云讲坛(第10期)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31 11:11:46 浏览量:965 分享:

2024年12月28日9:00-12:00,由中国电源学会策划推出的“中国电源学会电源云讲坛”系列活动—2024年电源云讲坛(第10期)成功举办。本次电源云讲坛围绕电磁兼容与人工智能专题,采取网络会议研讨+在线直播的形式,共有来自电源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和科技工作者3000余人参与。

西安交通大学曹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宇教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张稀楠教授、浙江大学张岭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大学刘艺涛副教授;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委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管乐诗教授主持会议。华南理工大学张波教授、浙江大学李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裴雪军教授、敏业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黄敏超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赵震宇教授作为互动嘉宾参与。

电磁兼容性是电力电子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是现代电力电子设备实现高效、高频、大容量与高功率密度的关键技术约束和有力保证。本期云讲坛以“电磁兼容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前沿应用。内容涵盖AI在电气工程优化、电力电子设计智能化、机器学习优化控制以及集成电路电磁兼容技术中的创新突破,包括自适应控制增益调整、EDA算法优化、高效诊断技术等,同时探讨AI在智能交通、电力系统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本期云讲坛特邀国内知名高校学者以及企业专家作嘉宾演讲与讲坛交流,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电源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行业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会议伊始,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李虹教授做开幕致辞。李虹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解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并对与会专家和观众表示热烈欢迎。


李虹致辞.png 

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李虹教授致辞


在专题报告环节,西安交通大学曹晖教授做了题为“电气工程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技术报告。报告首先对人工智能的定义进行介绍,并对人工智能的流派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接着,根据电网实际业务需求,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最后,结合应用实例分享了相应解决方案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曹晖.png

西安交通大学曹晖教授做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陈宇教授做了题为“电力电子设计智能化:研究进展”的技术报告。电力电子设计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不仅需要众多学科知识,还依赖于大量设计工具和丰富实践经验,设计成本居高不下。本报告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电力电子设计领域的应用,从专用AI算法设计、大模型运用、AI工具与传统工具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若干探索和思考。 


 陈宇.png

华中科技大学陈宇教授做报告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张稀楠教授做了题为“Machine Learning based Optimal Control of Power Converters”的技术报告。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功率转换器控制方法中常见的模型依赖、繁琐的控制增益调整以及高设计和计算复杂度等问题,报告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最优控制方法。与几乎所有现有的转换器控制算法不同,该方法通过自主增益更新和低计算负担提供了卓越的控制性能,还能提供可控的控制稳定性。


 张稀楠.png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张稀楠教授做报告


浙江大学张岭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集成电路电磁兼容中的应用”的技术报告。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迭代,芯片、封装和系统互连技术在持续朝着高速率、高带宽、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方向发展,但集成电路也随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电磁兼容问题。近几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报告主要探讨了AI赋能的集成电路电磁兼容相关技术,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信号与电源完整性智能EDA算法、大带宽探针校准测试技术、以及基于近场扫描的电磁干扰高效诊断技术等三个方面。报告还分享了人工智能方法在电磁兼容测试、建模与优化方面展示出来的应用潜力,同时探讨人工智能方法在电磁兼容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张岭.png

浙江大学张岭教授做报告


互动交流环节,特邀嘉宾就电磁兼容与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轮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参会代表就报告内容和电磁兼容与人工智能前景展望向各位专家提问并讨论交流。


 互动交流.png

互动交流环节


“中国电源学会电源云讲坛”系列活动,自2020年推出以来,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及认可。云讲坛内容上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选择企业关注的热点、痛点技术话题,解决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升级方面的实际问题、难题,切实助力会员单位和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根据会员企业需求定期举行。

头条
学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