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电源学会
【电源行业年鉴报告节选03】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17/6/15 18:33:04 浏览量:1004 分享:

一、光伏逆变器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局(NEA)2017年2月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国光伏市场装机容量从 2012 年起迎来爆发性增长,累计装机总量从2012年底的6.5GW 上升到 2016年底的77.42GW。近4年每年装机总量都超过 10GW,并在 2016 年达到惊人的 34.54 GW。具体见图1。 

图1: 2013-2016年国内光伏装机量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量累计要达到 105GW。2016年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3.82GW指标(含直辖市及西藏以外地区普通电站、领跑者项目、光伏扶贫和试点项目)当中,大约有6GW已经在2016年建成,意味着大约18GW会留到2017年上半年建成。根据当前的项目建设速度,预计 2017年底至 2018年初就可提前突破十三五规划。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报告,2017年之后的国内需求有着更多变数。光伏扶贫、领跑者计划以及屋顶项目必然还是拉动装机需求的“三驾马车”,预计2018-2020期间的新增量在 20GW 至 30GW 之间。目前,以屋顶项目为主的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居民自发意识缺失;房屋开发商、设备制造商和小型集成商的供应和售后服务不足;投资成本高,户用分布式金融支持不够;售电改革带来的工商业用电价格下降。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和补贴;分布式光伏成本大幅降低。

二、光伏逆变器行业发展趋势

2016年是中国光伏市场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光伏装机规模连续四年第一,2016年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54GW;国外市场除了传统美国、欧洲,新兴市场日本、印度、东南亚的出口额不断上升,今后全球光伏市场仍呈发展势头。从技术发展来看,国内电池、逆变器、集成的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从产业政策来看,2016年能源局提出了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广分布式光伏,都对今后三四年光伏逆变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是,2017年光伏逆变器行业仍然面临极大挑战,是行业洗牌整合的一年。

首先,光伏发电并网价格不断下降,许多省份采取竞价模式来分配指标,导致留给光伏逆变器的价格空间越来越小。集中式光伏逆变器价格已经从1.2元/W降到0.16元/W,组串式逆变器从2.5元/W降到0.4元/W,利润经过不断的压缩。目前逆变器的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了60%,包装运输制造成本占了20%,生产厂家净利润在5%-10%左右。

其次,2017年原材料成本显著上升。光伏逆变器原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铁铝铜结构件,磁性器件,以及电缆、PCB,接头,包装纸箱等,2016年下半年至今价格上涨20%到50%不等,加上人工成本上涨和运输成本上涨,逆变器的总成本上涨了20%左右。

第三,竞争加剧。光伏逆变器本身并不算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其他电源厂家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技术研发完成产品开放。2010年之前业内知名的只有 SMA 、ABB、阳光电源等几个老牌厂家,而这几年国内外涌现了华为、TMEIC、特变电工、东方日立、易事特等一大批厂家,拉低了光伏逆变器的售价,也使得光伏逆变器市场由蓝海变红海。

第四,补贴难到位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虽然目前光伏并网发电的补贴较高,但补贴发放不及时、不到位,且目前光伏发电量成倍增长,使得需要补贴的项目越来越多,补贴资金的缺口随之越来越大。产业政策方面,光伏用地的性质问题还没有解决;电价改革虽然有利于解决光伏发电消纳的问题,但是价格放开以后,很可能会对光伏发电企业的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局政策经常变动,如2017年3月国家能源局正计划对光伏“领跑者”中有关单多晶的转换效率标准等细节进行修改。

第五,光伏逆变器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当前光伏逆变器技术已比较成熟,欧洲效率在 97% ~ 99% 之间,成本也难以再降。而光伏逆变器高度依赖于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若没有新型的功率器件、半导体器件、微处理器,逆变器技术水平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本文节选自《中国逆变器行业发展报告》,刊登在《中国电源行业年鉴2017》。作者唐健、肖文静。中国电源学会会员可以到学会官网会员专区下载每篇报告的完整版。

撰稿单位介绍: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集团)是中央确定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总承包企业集团之一,已连续12年发电设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创新驱动发展,东方电气集团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面向未来产业新技术、共性技术以及面向市场的企业产品研发多级创新体系,助推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头条
学会活动